
這齣三十集的連續劇創下很多個「第一」:作家侯文詠第一次兼任原著及製作人;
電影導演易智言第一次拍電視劇、公視連續劇第一次用DV拍攝、戲中起用了多位
第一次演戲的國中生演員……。
「危險心靈」的主角則都是十四到十六歲的少年,小說中原是單線進行,所有事件
在八天內發生。但改編成電視劇時,必須加入很多支線和細節,主題也從「教育」
延展為「成長」。
有別於一般連續劇總是在第一、二集「劇力萬釣」、「精華盡出」的邏輯,「危險
心靈」在前幾集看來,平鋪直敘的調子,令人擔心看慣一般八點檔的觀眾們會不會
「跑掉」?對於這點,易導演很篤定地表示,他就是不想順應一般八點檔的刻板印
象,想讓公視的收視群有另一種選擇。觀眾只要稍微耐性地看下去,後面的劇情轉
折及各個角色的陸續登場,將讓觀眾有意想不到的觀劇樂趣。
----------------------------------------------
2003年侯文詠所著的,在2006年化為八點檔上演
當時引起熱烈討論的一本書,但長篇小說說實在我不敢恭維..
書架上還光鮮的躺在那呢!
電視雖然少了些想像,也難以真實呈現文字與傳遞細微觀念,
卻能輕鬆進入.. 極為白話卻又真實的畫面
這是探討台灣教改政策下,教師、學生、學校、家長之間種
種對抗與衝突、逃離或妥協的小說,內容相當反映現實、切
進人性
起初一開始看感覺有些悶,或許是太真實也太貼近,有許多部
分會有強烈感觸.. 像是借課,學生分數論,成績分班..等
雖然,檯面上體制一條條明列,而實際又是如何運作呢?
的確,國中的我也不知道什麼較藝能科,什麼又是五育均衡
看似漂亮的課表,諷刺的是僅能欣賞
所謂學生好壞,指標不就是成績單上數字
看似常態分班入學,最後也依能力重新調整
即使現在,國中生不也仍是如此!
課後的補習是如此頻繁..
所謂快樂學習,僅僅是大人單方面以為吧
用什麼先苦後樂、未來成就.. 引誘我們走向他們認為的" 好 "
劇中小傑勇敢反抗,或許是一圓許多人心裡的夢吧
當年的我是如何如何,而現在又是如何如何
說後悔嗎? 似乎也不全然..
儘管有許多的認同感,儘管是那麼似曾相似
但如此激烈的抗爭,似乎就是戲劇張力吧!
探討著教育改革,關心社會體制下隱藏的問題
青少年的心、家長的期待、社會的壓力..
三方拉鋸,這一個問題是一直一直存在著
記憶裡的國中,快樂嗎?
現今的體制,滿意嗎?
不快樂..
因為 少了許多自主權
因為 失去太多該有的青春
因為 反抗的心過於強烈
快樂..
因為 足以承擔那份壓力
因為 交出一份看似漂亮成績單
因為 不是屈服而是認同
認同的不是體制,更不是扭曲的社會價值
而是,重新找到定位認同自己的價值
在混亂環境中散發自己的光芒,不被晦暗掩埋
這份認同可以是任何一種能力
或許,快樂就不這麼難了
危險心靈完全採用DV拍攝,似紀錄片的調子,卻又比紀錄片精緻得多
演員也大量用第一次演戲的「素人演員」,主角小傑即為真實的國三生
少了熟練的技巧,但強烈情緒卻更直接撼動人心
沒有浮華的表演,滿滿的用心與樸實的感覺更真實傳達情感
這部戲真的很不一樣
或許該說很有公視的味道
一貫的以現今社會為背景
關心著角落裡許多問題
不同於偶像劇總以愛情為主軸
非商業性的戲劇往往也較殘酷
畫破種種問題點
劇中的老師詹朝威
是最讓人討厭的角色
十分功利,又很自以為是
情緒起伏大的可怕
甚至為了名譽小動作不斷
直到後面..
被彭老師堅持不老的心所感動
以及小傑執著的態度所影響
漸漸喚起他遺失的勇氣
另外,教務主任及教育部長
也是十分可惡的角色
牆頭草態度
偽裝的面具
自私的只為自己地位
扼殺別人,抵制別人
一整個就是討厭
劇中主角小傑
從一開始依循安排走"對的路"
到後來被沈韋引導
開始尋找學習的意義
展開一場場抗爭
不僅影響了父母態度
更喚起許多真實聲音
我喜歡小傑的執著與將心比心
不同於大人的目的性
他僅僅是以單純的心去感受
在追求目標時也考慮到他人
而他的父親從一開始冷漠
到後來的執著與一同努力
一路的改變都讓人感動
另外,印象很深的一幕
是妹妹對小傑說..
"我保護你"
單純的心著實令人著迷
看完有很多的感觸..
年輕的心,曾經的夢
真實的感受 存在
除了發現問題
或許,更需要拾回勇敢的心